種種跡象表明,在未來的中國改革藍圖上,“新常態”將占據重要位置,你做好應變的心理準備了嗎?
  轉變速度情結
  經濟增速
  恐怕回不去了
  暫時性的“速度情結”“換擋焦慮”可以理解,但增長速度放緩,是經濟規律使然,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。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,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。讓這樣一個體量龐大的經濟體始終以高速馳騁,不客觀也不現實。未來還想重回過去的高增長恐怕不可能了。
  轉變懶政思維
  偷懶耍滑
  過不了關
  當前,國資國企改革、財稅體制改革、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、戶籍制度、金融體系改革、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幕已全面拉開,未來還會向更多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,改革只有進行時,沒有完成時,因此必須強化憂患意識,剋服懶政思維。
  轉變過度投資
  增長不能光靠
  投資支撐
  長期以來,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,人們總是對投資特別看重,尤其是圍繞房地產開發進行的投資最受青睞,以致樓市興衰被一些人看成經濟的晴雨表。在新常態下,腳踏實地去做實業、搞實體經濟、抓技術革新,發掘新市場,而不再繞著投資、房地產兜兜轉轉,才是發展之道。
  轉變寅吃卯糧
  “綠水青山
  就是金山銀山”
  占地建房、沿江排污、毀山挖礦……從地方到企業甚至個人,無所顧忌地透支周邊環境,再利用犧牲環境所換來的資金進一步盲目擴張產能。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,過去在不少地方盛行,給周邊環境和老百姓帶來災難。寧要綠水青山,不要金山銀山,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種種信號表明:中央已下定決心,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終結。
  轉變政策救市
  指望出臺大規模
  刺激政策不可能了
  舊常態下,一旦經濟增速慢下來,企業、地方政府和媒體一喊‘緊’,宏觀調控就放鬆,往往出現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松”的尷尬局面。
  新常態下,為了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,必須對症下藥,“精準滴灌”,讓每一滴“政策活水”用好用到位。
 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,指望著國家繼續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“救市”恐怕是不可能了,抓住時機,從調結構入手,真正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才是未來出路所在。
  轉變跑部錢進
  這條路
  會越來越難走
  “比起招商引資,跑部委要項目資金來得乾脆,沒有風險,何樂而不跑?”過去,為爭取到中央財政資金,一些地方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”。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,簡政放權成為了深化改革的“先手棋” 。曾經困擾市場的一大批審批事項,或者取消,或者下放。
  “新常態”要求政府與市場邊界清晰,切斷在權力上的藕斷絲連,清除在分工上模糊曖昧,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。未來,隨著簡政放權的不斷推進、財政分配製度的屢屢創新,權力“貓膩”將無法藏身,“跑部錢進”這條路也會越來越難走。
  轉變GDP定官帽
  GDP增長
  不再與政績劃等號
  2014年,中央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:淡化GDP。作為國民經濟“晴雨表”的GDP,過去曾被無數地方政府官員“頂禮膜拜”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,GDP增長的快慢,往往決定著領導幹部的升遷。過分崇拜GDP帶來了許多不良後果。
  考核的重點是民生改善、社會進步、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。這為領導幹部卸掉了GDP這把高懸於頭頂的“達摩克利斯之劍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取消了GDP考核。在“新常態”下,GDP增長不再與政績劃等號。讓老百姓感受到幸福,才是最大的政績。(人民日報)  (原標題:新常態下七類舊心態要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53pixm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